《垓下之围》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羽的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身亡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身亡了。
附部分内容理
通假字
骑皆伏曰(伏,通服)
马童面之(面,通偭,背,背对)
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在夜里;楚,用楚地方言)
项王则夜起(夜,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南,向南)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向东)
名词作动词
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歌,唱歌)
田父绐曰:“左。”(左,向左走)
亦足王也(王,称王)
使动用法
此天之亡我(亡,使……灭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
古今异义
驰走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省略句
饮帐中
常骑之
乃陷大泽中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以赐公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介词结构后置
饮帐中
宾语前置
四向
何如?
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固定格式
何……之……?(为什么……这么……)
何……为……?(为什么要……呢?;要……干什么呢?)
袁术为何要放走骁勇善战的孙策去江东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这样的,不能说袁术主动放孙策去单干,而是孙策羽翼丰满了之后主动脱离袁术。
身为一个诸侯,猛将、谋士是每一个诸侯最喜爱的,从不会有人会嫌弃麾下人才多。因此,绝对不可能是袁术主动放孙策离开的。
我们从史诗记载上,看看当时的情况。
孙策势力从属于袁术的起源
孙策的势力之所以一开始是从属于袁术,早在孙坚的时候就是从属于袁术的。可是从官职来看,孙坚应该不从属于袁术的。当时孙坚是长沙太守,而袁术是后将军,一个是地方官职,一个从属于中央,互不干涉。袁术能够占据南阳,还是因为孙坚北上的时候顺道了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
《三国志·袁术传》: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
之后孙坚就与袁术搭上了关系,孙坚需要利用袁家的声望与在朝中的影响力来提高自己的官职与权势,而袁术就得到了南阳这个富庶的郡,因此两人是一个交易的关系。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而孙坚会被袁术给控制住,最主要就是袁术掌控了孙坚大军的命脉——粮草。《三国演义》袁术断孙坚的粮草不是空穴来风,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袁术当时中了离间计,就断了孙坚的粮草,使得孙坚不得不亲自跑百余里路前来与袁术讨要粮草。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余里,坚夜驰见术。
由此可见,当时孙坚及所属完全被袁术所控制。
而后根据《三国志》记载,有一句话“术使坚征荆州”,这个“使”字就体现出孙坚当时是从属于袁术的。因此,可以说袁术得到孙坚的势力使用了不少的手段的,当然还有交易,这些对于从小生长在世家大族并且在京城这种环境熏陶之下的袁术,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孙坚死后,其余下势力主动归附到袁术麾下。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
孙策一开始先将他的母亲、弟弟妹妹安置好,后来又把孙坚葬好,之后先是去投靠了他的母舅丹阳太守吴景。在兴平元年才去投靠的袁术。袁术对孙策感到十分惊奇,十分喜欢他,就将孙坚的部下还给了孙策。之后几年,孙策一直是为袁术做事,帮他开拓扬州的地盘。
孙策前往江东
我们从《三国演义》得知袁术一直觊觎孙策手中的玉玺,因此,孙策就用玉玺换取了少量的兵马开始了江东的征程,但是这个时候孙策的名义上还是从属于袁术的。
《三国志》中袁术一直在搞事情,各种东征西讨,穷兵黩武,把原本富庶的南阳弄得乌烟瘴气,后来攻打曹操的时候,被曹操所败,袁术不得已前往扬州,并且杀了扬州刺史陈温,自己替代了他。
《三国志·袁术传》: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觽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其实孙策一开始也没有别的想法,只想得到一郡太守。但是袁术数次食言,使得孙策对袁术极其失望。
当时,扬州还有朝廷派来的扬州刺史刘繇,两个实力是出于敌对状态,而袁术麾下其他人对刘繇没办法。孙策这个时候主动请缨,同时为了给他的母舅吴景报抢地之仇,向袁术,前去平定江东。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
孙策自立
因为孙策的能力非凡,江东的其他的势力根本不能阻挡孙策的步伐,很快让孙策得到了江东。这个时候的孙策羽翼也渐渐丰满,但是还没脱离袁术,只能说是听调不听宣。
一直到袁术自称天子的时候,孙策才得以有足够的理由脱离袁术。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
总结
从上述资料来看,袁术为了平定扬州剩余的地方,也就是江东,才派了主动请缨的孙策去的。同时担心孙策没有足够的威望,特地提高孙策的官职——折冲校尉,殄寇将军。从这一点来看,袁术虽然知道孙策的勇猛,但是并没有大用,主要还是认为孙策年龄不大这一点。
同时,从之前袁术的用人习惯来看,袁术一般是遇到难啃的骨头的时候,才派孙策前去攻打,就比如之前攻打庐江的时候。而袁术的几次食言,也表现出袁术对于孙策的忌惮或者忽视,这都是可能的。
因此,对于袁术来说,他还是更相信自己的旧部,比如纪灵、刘勋、张勋等人。此外他不认为孙策可以成事。就是这种心理才让孙策去攻打江东的。
古代人打仗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神转折”的事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战争史上非常之曲折离奇的战役故事。
这场战役不但战事起因非常曲折离奇,而且这场战争交战涉及多国,战役之中先胜后败、先败后胜各种奇葩故事层出不穷,这场战争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鞌(an)之战!详情且听以史为鉴慢慢道来。
一、战事起因-齐顷公的国际恶作剧
春秋时期晋景公虽然败给了楚庄王,但是也击败了秦国,国力也算强盛,于是晋景公打算恢复爷爷晋文公的霸业。晋景公的谋臣建议说:要恢复霸业,首先要做到结交诸侯,目前的齐国、鲁国两个大国首先要结交好才行。
晋景公觉得很对,于是派遣晋国上军元帅郤[xì]克作为国君特使,出使鲁国和齐国。郤克到达齐国后,刚好鲁国使者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都打算拜访齐国。于是四人一起去拜见齐国国君齐顷公。
齐顷公的母亲叫做萧同叔子,最近一段时间心情不好,齐顷公为了逗母亲开心想尽了办法,这下四个使臣同时来拜访,齐顷公于是就让母亲偷偷观看这四个使臣开心一下。
为啥看到四个使臣会开心呢?根据《春秋谷梁传》记载,鲁国使者季孙行父是个秃子,晋国使者郤克一只眼瞎了,卫国使者孙良夫是个跛子,曹国使者公子首是个驼背。一下子集齐四个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也是难得,于是齐顷公还给这四位使者各自安排了一个同样的残疾人当做司机。
果然,齐顷公母亲看了这种绝对政治不正确的笑话,哈哈大笑。
但是齐顷公虽然成功惹笑了自己的母亲,但是也成功的激怒了四国使者。曹卫是小国还好,鲁国和晋国却是大国,郤克更是发誓要报此仇。
引发齐晋鲁卫多国无数人丧命的鞌之战,起因就是这一次齐顷公的国际玩笑。
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
二、第一阶段战事:齐国战胜鲁、卫
四国使臣回去后就开始联合怂恿国君出兵伐齐,但是齐国是大国,没有必胜的理由和正确的出兵理由肯定不能随便出兵。这些建议都被否决了。
齐顷公听到四国密谋伐齐,很生气,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帅军去攻打鲁国。
齐顷公认为自己大军出发肯定是必胜之局,于是派自己最宠爱的嬖人卢蒲就魁去攻打鲁国的龙邑小城。
但是,第一个转折来了:
这个卢蒲就魁除了会讨好齐顷公啥本事都没有,竟然被鲁国人打败活捉了。
齐顷公听见第一仗就打败了,竟然第一担心的是自己宠臣有没有事!一打听卢蒲就魁还活着,就赶紧跟鲁国人说:只要放了卢蒲就魁,我马上退兵!
鲁国人觉得:这种货色的将军能换退兵?齐顷公这是骗人都不会骗啊。
于是鲁国人当着齐顷公的面,把卢蒲就魁在城墙上杀了。
齐顷公大怒,命令大军大举攻打,打破了龙邑,替卢蒲就魁报了仇。
正打算继续进攻鲁国的时候,听到卫国大将孙良夫,率领卫国来攻击齐国。齐顷公于是率领大军,一举击败了孙良夫,要不是有其他人来救援,孙良夫就要被齐顷公捉住了。
三、第二阶段战事:晋国出兵
鲁国和卫国战败后,双双找晋国要求晋国出兵报仇。
于是经不住多国外交使者的连续轰炸以及郤克的强烈建议,晋景公最终决定让郤克带领大军联合鲁、卫、曹等国,一起伐齐。
齐顷公听见四国部队来自己,决定拒敌于国门之外,亲帅大军驻扎在鞌(an)地,准备和晋鲁曹卫联军决战。
刚开始的时候,齐顷公气势很足,亲自披甲出阵,邴夏御车,逢丑父为车右;而晋军一方则是郤克将中军,解张为御,郑邱缓为车右;
齐顷公穿着国君的盔甲,一马当先,命令士兵说:这帮人是乌合之众,让我们一鼓作气,击败他们后再吃早饭!
这就是成语“灭此朝食”的来历。
四、第三阶段战事:齐晋鞌之战
在齐顷公的主动出击下,齐军万箭齐发,郤克的中军死伤惨重,而且在战车上擂鼓助威的郤克本人也被射中左肋,血都流到鞋上了,鼓声一下子慢了下来。
要是按照正常的情况,晋军这马上就要失败了,但是,第二个转折来了!
郤克中箭后疼的忍不住,跟御者解张、车右郑邱缓说:我受伤了,马上要忍不住了!
解张听见郤克这么说,很生气的说:从交战一开始我胳膊就中了一箭,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说忍不住了吗?你这点伤还是忍著点吧!”
郑丘缓也委婉的说:“从交战一开始,遇到地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这些都没让你知道,不过你是流血流的挺多。”
解张接着骂道:“你是主将,我们战车上的战旗和战鼓就是的耳朵和眼睛,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就不能放弃。我们来打仗,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这点疼痛不至于疼死的话,你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
骂完了,解张干脆不驾车了,把所有的辔绳都放在右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郤克的战车因为没了司机,干脆直奔齐军冲了过去。
晋军一听鼓声大作,主将的旗帜直奔齐军而去,都以为已经打赢了,于是士气大振,纷纷开始反击,加上齐军没吃早饭,一下子没顶住,整个阵营都奔溃了。
齐军于是由胜转败,竟然是因为郤克的马车没人管!?这事说出来谁能相信呢?
五、鞌之战后续
齐顷公因为太过自大,穿着国君的盔甲,非常显眼,被晋军追着绕了华不注山跑了三圈都没能跑掉。
齐顷公的车右逢丑父眼看跑不掉了,于是建议说:主公,赶紧换一下衣服吧,我穿上国君衣服冒充,你好乘机逃命。
↑山东济南的华不注山,齐顷公绕着它跑了三圈↑
换完衣服,齐顷公就被晋军围住了,晋国还是很讲规矩的,虽然是敌国,但对国君的礼仪一点没少。逢丑父扮演的国君装作口渴,要齐顷公扮演的车右去给自己打水。然后齐顷公就跑掉了。
逢丑父被捉到郤克跟前才发现这个国君是假的,于是郤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郤克命人拖出去斩了。
逢丑父大喊:晋军的兄弟们看好了,我这就是替主公挡灾的下场啊,以后你们千万可不能学我!
郤克听了觉得不对啊,于是只能说:这是个忠义之士,杀了不祥。然后把逢丑父关了起来。
齐顷公虽然逃走了,但是很担心逢丑父,史书记载齐顷公竟然在晋营中三进三出,前往打听逢丑父的消息,虽然不知道为啥晋军军营跟公厕一样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但是齐顷公这个人也真的是非常念旧情了。
后来齐顷公派人求和,郤克却提出了著名的郤二条:
1、让齐顷公母亲(就是嘲笑自己的主人公)去晋国当;
2、让齐国所有的田埂都从南北走向改成东西走向;(方便晋军长驱直入)
气的前来求和的国佐,放下礼物放话说:你这是欺人太甚,大不了咱们拼死一战,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鲁国、卫国的人觉得这样下去算是深深得罪齐国了,晋国一走离得远啥事没有,就是苦了离齐国近的自己。于是苦劝郤克到此为止,还要留着力气对付楚国呢。
郤克这才答应了齐国的求和。
齐顷公经此一败,倒也成长了许多,不在贪图享乐,而是注重民生,轻徭役,薄税赋,成为齐国的一代明君。
怎么样,这个故事前后是不是很曲折,很离奇啊?
欢迎关注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哦!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1.A 2.C 3.B 4.(1)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 (2)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意对即可) |
天天炫斗龙骑士技能
屈原国殇翻译 字词 通假
原诗及注释
原诗:
操吴戈兮被犀甲(1),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坠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最后一句也有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 毂:(gǔ) 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 (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 (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 (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挟 (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 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 (16)终:始终. (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
通假字
被 通“披” 霾 通“埋” 反 通“返”
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之一
全文总述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背景介绍
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灾难而献身的精神.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有力地说明,诗人和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艺术手法
全篇着力描写了复杂、壮阔的战斗场面,将战场上的静物如“吴戈”、“犀甲”、“长剑”、“秦弓”以及战车、战马、战鼓、战旗等,都进行了动态的描写.诗人运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击”、“带”、“挟”等单音动词,分别描摹士兵的装束、动作、士气和战斗的进程,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描写,为最后四句点晴式的议论文字做了极为形象的铺垫与展示.
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齐的尾带“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内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从两方面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深刻:“左骖殪兮右刃伤”,表现了在敌众我寡形势下,我方付出惨重代价;“出不入兮往不返”,说明了战士们慷慨出征,义无反顾;“首身离兮心不惩”,写出了烈士们身虽死而志不屈;“诚既勇兮又以武”,从精神和武艺两方面评价烈士的勇敢和善战;“身既死兮神以灵”,赞颂壮士虽死,英灵不灭.为了求得形象的精确性,诗人用最贴切的语言刻画事物的情状,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表现力是多么惊人.
《国殇》是爱国主义的壮烈诗篇,内容悲壮,现实感强,风格雄浑、刚健,具有崇高而壮丽的阳刚之美;布局谨严,阔大,以短小的篇幅写出了大场面,大气象,成为传颂千古的名作.